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走深走实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增质提效 | 教育强国看湖南·高校行⑳

时间:2025-02-14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分享到

【编者按建设教育强国,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湖南以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书写教育华章,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湖湘力量。日前,湖南省教育厅融媒体矩阵推出“奋进在教育强省大路上”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大力度报道湖南教育战线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上的新举措、新成就、新气象。

“奋进在教育强省大路上”专栏之“教育强国看湖南·市州行/高校行”系列,通过图文报道的方式,巡礼式宣传各地各校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格局性变化和跨越式成就。

教育强国看湖南·高校行⑳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走深走实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增质提效

在常德农林科学研究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楚怡农学班师生头顶烈日在进行水稻播期试验;在常德鼎城区周家店镇濠口村,50多名药学系师生,拿起铁铲,实地体验中药材种植;在常德高新区智能制造公共实践中心课堂内,企业导师张献旻正在为机电系学生现场教学,窗外,不远处的中联重起塔机林立,企业一线正热火朝天地生产。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这一所拥有厚重的文化传承和丰富的办学实践的百年老校,以育德育才、报效国家为己任,紧紧围绕“三高四新”的美好蓝图,准确把握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高水平建设内涵,全面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坚持“育人为本、崇实重用”的办学理念,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牵引,加快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 坚持思政育人为基石,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职业教育,面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日常职业教育中融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其勤奋努力、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基于这样的考虑,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思政课改革创新、专业教学改革、充实社团活动、普及志愿服务四个方面,打造“让团旗飘扬在田间地头”的实践课堂,开启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互融共建的新局面。

以党建带德育,以德育润思想。

学院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职教特色,全力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设置学院领导牵头、教学系部参与的社区接待日,建立线上线下学生诉求处理协同机制,为学生答疑解惑;以“党建带团建”模式激发思政育人新活力,学院领导干部深入班级、课堂、寝室,通过主题党课、班会活动、寝室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情况,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支部一品牌,党建聚力,铸魂育人。农经系与常德西湖镇签订“党建联盟服务三农”协议,党建工作与助农助学工作形成“同心圆”,深度探索集党建引领、思政教育、耕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于一体的党建联盟复合多元新形式;土建系与湖南经远建筑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校企党建联盟,有效整合党建、教育、科研、资金优势,就人才定向培养、理论共学、组织联建、发展同促、效果同享方面合作共建。

学院组织团员青年深入西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常德高新区、谢家铺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等生产一线,依托地方特色和文化积淀,深入挖掘红色故事、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实现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近两年组织“行走研学”活动20多次、参加学生1200余人次;立足乡村,走进社区,深入基层开展系列志愿服务,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100余支,服务2万余人次,参加学生累计18000余人,实践足迹每年覆盖100余个市县。

学院成为全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先后在林伯渠故居、翦伯赞故居、帅孟奇纪念馆、红烨红色文化园、西湖军垦博物馆挂牌思政教育实践基地,药学系立项为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系部。

■ 坚持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订单培育

紧贴产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指明了方向。在当前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关注地方产业发展趋势,主动应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聚焦行业企业紧缺人才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准确把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连接点和共振区。

围绕湖南“4x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市域“4+3”产业体系布局,重构了药学、护理、现代农业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五大专业集群,推动专业集群发展;依托现代农业技术、药学、护理三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和两个院级特色专业群,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师团队、教学资源、实习实训等多个维度进行高质量建设,形成了体制机制改革领先、三全育人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对接高端、技术服务成效显著的“双高”专业群建设新格局。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学院将聚焦“五金”建设总体目标,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聚焦教师教学、实践、科研能力提升,学院于2023年开始推进金课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学院已有10门课程获院级“金课”称号;以“打造金教材,共建新职教”为主题举办金教材论坛活动,促进优质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建立起了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企业聘请、技艺精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筑牢师资基石育精英。

调整专业结构,推动产教融合向深处融、向实处走。

2024年9月,80余名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来到常德高新区智能制造公共实践中心,成为这里的第一批学生。常德职院将教室搬进园区企业,打造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教融合联合体,构建园区统筹、学校牵头、企业联动的政校企协调育人机制,为园区企业定向培养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

“湘佳班”师生赴公司养殖基地开展教学研活动

2023年2月,学院与湖南湘佳牧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厂中校”“校中厂”的办学模式实现“牵手”,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制定“湘佳班”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人员互派机制,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全过程带教,将行业一线前沿技术实时融入专业教学。

与湖南德人牧业有限公司合作,深度融合成立湖南草畜产业学院,组建“国家星创天地”“湖南省牧草资源与秸秆综合利用中心”等科研平台,致力草畜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发展。开发秸秆及本地资源替代玉米养殖技术,使奶牛养殖成本每天每头降低5元;集成优质紫花苜蓿种植技术,使每亩产量由原来的5吨提高到6吨。

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动态对接产业需求,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深耕农林牧渔、医药卫生、机械制造领域,全力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企业出题—学校答题—订单培育”的良性循环。

■ 坚持服务地方为核心,深化合作、蓄势赋能

当前,湖南朝着“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目标,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加快转型。作为湖南的重要城市,常德如何扛起责任担当,实施创新突破、产业突围。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如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该学院以“服务产业、引领产业、提升产业”整体思路给出了这张考卷的回答。

学院牢牢把握建设教育强国和农业强国战略方向,以服务市域现代农业发展为根本宗旨,联合常德经开区、金健米业等40多家单位,大力建设常德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将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品牌培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发挥要素集聚优势巩固湖南“第一粮仓”地位。

常德市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成立大会

1月9日,常德市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成立大会在常德市经开区正式举行。

在“桃花源里的城市”里打造“桃花校园”,学院成立了常德市桃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种保育桃花品种88个,培育30多个新品种,桃花种质资源保育量达150多份,居全国同类院所之首,每当桃花季节,灼灼桃花美景于此绽开,游客扶老携幼赏桃花,身临其境感受桃花源的宁静和美好。

聚焦特色产业与新兴产业,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和市农科院共同开发的“常德市优质稻丰产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累计推广1400多万亩。近三年培养农技特岗生300多名,培训粮食经营主体8000多人次。

学院成立由150名教授、博士组成的22个“教授博士”沅澧行团队、16个科技服务团队、10个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团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指导与社会服务等工作。依托专业优势,面向农林牧渔、医药卫生、建筑、机械制造等行业,每年开展相关培训200班次,培训学员23000人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以湖南省出台的“楚怡工匠计划”为依托,联合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实现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有机衔接,培养农学、护理学高素质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两大本科专业齐头并进,瞄准“现代农业”“医疗护理”前景无限的产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目前,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所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同频共振,不断汇聚职业教育新动能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大国工匠。

责编:刘丹 编辑:唐翌殊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友情链接